JD国际足球反波胆

0

聯系方式

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行業新聞

董明珠與雷軍攜手入局!氫儲能為何成為大規模儲能應用首選?

發布時間:2024-10-18 13:50:25  
0

國際氫能展獲悉,近期關于氫能產業的各類消息頻傳。

7月17日,澳大利亞礦業巨頭Fortescue重新組織綠色氫項目清單,由于缺乏足夠的政府支持和高電價,其中一些項目被取消優先級。

8月14日,根據德國市政府官員報告,由于潛在的綠氫拒絕簽署具有約束力的銷售協議以及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德國漢諾威市建造的污水廠可再生氫氣項目計劃失敗。

8月15日,丹麥可再生能源開發商Orsted宣布,由于歐洲綠色燃料市場低迷,該公司已取消其在瑞典的 FlagshipONE 綠氫制甲醇項目,并退出液態電子燃料市場。

多個海外大型綠氫項目陷入停滯本就動搖了業內人士對于氫能產業的成本信心,網上一則烏克蘭士兵用氫氣和塑料組合爆炸彈頭摧毀一個俄羅斯觀察哨的新聞消息,又讓大家對于氫能的安全性產生了質疑,連帶著對于氫能在儲能領域的應用也不太看好。

雖然也有網友分析新聞認為氫氣瓶燃燒并不會產生蘑菇云,視頻中的情況更應該是某種炸彈性物質所造成的效果,但業內關于氫能爆炸風險高的論調依然快速傳播,歸根結底所有焦慮不安的底層原因都是對于不可控安全風險的恐懼。

但在恐懼的背面,大佬的跨界入局讓大家對于氫能產業的發展又充滿了期待。近日,湖南隆深氫能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等為股東。據悉湖北小米長江產業基金由小米、格力、三峽等合資成立,這次股東的變更標志著董明珠攜手雷軍正式“押寶”氫能賽道。

探尋大規模儲能未來路徑 氫儲能被寄予厚望

氫儲能最早誕生于20世紀初的德國,科學家威廉·奧斯特瓦爾德首次提出將氫氣用作燃料,之后美國工程師查爾斯·凱特靈發明了燃料電池,為該技術路徑實際落地夯實了基礎。

狹義上氫儲能是指基于“電-氫-電”的轉換過程,這一過程利用富余的、非高峰的電力來大規模制氫,將電能轉化為氫能儲存起來或供下游產業使用;在用電高峰時利用氫氣通過燃料電池轉換為電能輸送上網,發揮電力調節的作用,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氫儲能系統。

世界首個家用氫電池儲能系統由澳大利亞Lavo公司在2020年推出,該產品能夠輸出約40kW·h的能量,可供一個普通家庭使用2-3天。之后LAVO還與全球幾家大電訊公司進行了合作計劃開發以氫氣儲能為核心的長時儲能系統,用來代替柴油發電機,同時滿足其基站資產脫碳需求。

廣義上的氫儲能強調“電-氫”單向轉換,將儲存的氫氣應用于交通、鋼鐵領域,或者轉化為甲醇和氨氣等化學衍生物,不再從新上網發電。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重,各國政府和企業陸續加大對氫能技術的研發和扶持力度,海外已有9座氫儲能設施投入運營。

我國氫儲能領域研究起步較晚。2019年8月國內首個兆瓦級氫儲能項目在安徽六安落地,并于2022年正式投運,成功實現并網發電,利用1MW質子交換膜電解制氫和余熱利用技術,實現電解制氫、儲氫、售氫、氫能發電等功能。

2024年4月,氫能被正式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草案)》,氫能的能源屬性得到進一步明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也明確提出,氫儲能發電是重要的氫能應用領域之一。

對比勢頭迅猛的電化學儲能,眾多資本下場、龍頭跨界,各界選手赤身肉搏爭奪市場份額,人們對于氫儲能似乎賦予了更具成長性的期待。

大家普遍認為具備大容量、長周期、清潔高效特性的氫儲能系統是能夠良好匹配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儲能方式,特別是在跨日、跨月、跨地區的長時儲能領域氫儲能系統大有可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就曾表示:“氫儲能可以實現能量季節性轉移,未來10%的可再生能源要通過長時儲能解決,主體就要氫儲能。”

跨季節、跨區域優勢 解鎖電力調峰更多可能

氫儲能系統主要由制氫系統、儲氫系統、氫發電系統三大部分組成,該系統基于電能鏈和氫產業鏈兩條路徑最終實現對于電能的流轉與存儲。

雖然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同樣適用于長時儲能的應用場景,但受地域限制影響,在水能落差無法達標以及地質環境不適宜存儲空氣的現實情況中氫儲能系統的優勢逐步凸顯。

此外因為液態氫能量密度遠高于汽油、柴油、天然氣以及電化學儲能等能量載體,較高的能量密度使得氫儲能系統成為了少數能夠儲存百GWh以上的儲能方式。有機構預測,到2060年我國將需要高達1.5萬億度電的長時儲能,而在這一巨大的儲能需求中,氫儲能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為電力系統的穩定運行提供有力保障。

在輸送方面,氫儲能可以不受輸配電網絡的限制以氣氫、液氫、固氫等形態實現跨區域調峰作用。對此,有業內人士設想:“按照電力系統建設和現貨交易的設計思路,未來能夠實現跨季節、跨區域的氫儲能或許可以拓展更加廣闊的電力價差來實現盈利。”目前業界與學界普遍傾向將氫儲能用于遠海風能的可再生電力輸送與消納工作。

氫儲能落地最大“痛點” 生產到應用全鏈條安全

為何沒有在內陸地區進行實現與探索?除了氫儲能現階段在技術層面所存在的限制之外,安全是最為重要的考量。

由于氫氣易泄漏、易燃燒、爆炸極限范圍寬、點火能力低等性能特點,導致其在生產、儲存、運輸、應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均存在安全方面的不確定性。

下圖就不完全盤點了2019年至2024年以來國內外已公開的氫安全事故,可以看見在氫能運輸轉移過程中所發生的泄露占據了事故總量的53.85%。所以如何在運輸過程中保障氫氣安全成為了氫儲能在應用落地過程中的最大考驗。

儲能企業加速布局 打開氫儲能產業發展新思路

圍繞各類“痛點”除了氫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積極求索,在氫能領域進行布局的儲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企業也帶來了更多的“解題”思路。

2021年3月,中比能源宣布與歐洲氫能源巨頭簽署合作備忘錄以推動氫燃料電池的發展。2022年4月,比亞迪“儲氣罐安裝座、儲氫裝置及汽車”專利獲授權。據悉該實用新型專利屬于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儲氣罐安裝座、儲氫裝置及汽車,儲氣罐安裝座。

此外,陽光電源、晶科能源、林洋能源、天合集團、南都電源在氫能領域取得不錯進展的同時也依托自身的儲能板塊業務,不斷向著氫儲能及其下游應用項目延申。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氫能將不同能源形式進一步的打通,未來不同能源介質或將與電力系統產生更深的耦合關系,從而構建跨越時間、地域的電力及能源交易體系,介時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氫儲能或將在不同的針對性領域發揮出1+1>2的組合功效。

特別推薦: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參觀報名  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展展位預定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65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