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氫氣燃燒產生的唯一廢物就是水,它甚至連造成污染的隱患都不存在,憑此優勢,氫能成為業界最為期待的一匹黑馬。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計,到2030年,全球氫能領域投資總額將達到5000億美元。從世界范圍看,亞洲和歐洲已經成為氫能產業發展最快的地區。
然而,經過數年發展,我國氫能產業雖然在技術創新及政策環境等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始終未能得以大規模應用。
萬億級新能源風口下,我國氫能產業該如何突圍?近日,在上海召開的“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氫能產業發展高端論壇”上,多位院士為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曹湘洪:
盡快改變缺少核心技術的局面
“缺少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裝備,制約了我國氫能產業健康發展。”在曹湘洪看來,目前,我國氫能產業面臨儲運分銷成本較高、缺少核心技術和裝備、法規與標準制度有待完善等諸多問題。為推動我國氫能產業健康發展,堅持問題導向、加強科技創新,迫在眉睫。
曹湘洪表示,以氫燃料電池汽車為主,結合綠氫制甲醇、綠氫冶金、綠氫供電供熱等多種應用場景,積極發展氫能,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戰略措施,也是逐步改變我國能源結構的社會系統工程。
“氫能是未來間隙性、隨機性可再生能源系統中必不可少的能源載體。利用棄風棄光的電力制成并儲存氫氣,或者將氫氣轉化為能源類產品,更容易實現大規模、長期儲存,非常有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曹湘洪說。
不過,從綠電制氫、氫氣儲存、運輸到加氫站等各類用氫設施建設到各種燃料電池技術,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在曹湘洪看來,我國應盡快改變缺少核心技術、關鍵材料的局面。
他建議,布局氫能產業鏈技術研究,在制氫技術方面應重點關注利用綠電的電解水制氫技術,包括新一代規模化低電耗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堿性固體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技術、固體氧化物電解水制氫技術和前沿性太陽能制氫技術等。在氫氣儲存運輸方面應重點關注有機液體儲氫、鎂氫合金及鈦基合金儲氫技術、70 MPa塑料內膽碳纖維復合材料壓縮氣瓶的材料與制造技術。
此外,曹湘洪還提出未來氫能產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一是替代柴油車的燃料電池汽車為主用戶;二是液氫、氫氣管道運輸將得到發展;三是燃料電池工業發電將得到重視;四是氫儲能將成為主要儲能方法;五是近期以灰氫為主,中遠期向藍氫、綠氫方向發展;六是難以減排領域氫能逐漸開發利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涂善東:
保障氫能本質安全的基礎是材料
氫能發展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十分重要,涂善東認為,氫的危險性主要有易泄漏性、極寬的燃燒范圍、易燃易爆性等,如何保障氫能的本質安全利用問題,需要關注本質安全的儲運工藝和裝備技術。
據涂善東介紹,目前儲氫的方式有很多,液化儲氫和壓縮儲氫是不斷要努力攻克的方向。因為氫的危險性大,大家寄希望于各種儲氫技術,如甲醇、氨和有機液體儲氫載體以及利用其他材料儲氫。
對于兩種儲氫載體——氨和甲醇,涂善東介紹,氨的優勢是容易存儲、運輸和使用,但制造工藝能耗高,溫和溫度和壓力下氨分解的轉化率低于60%,相關催化劑還在進一步研究。此外,氨氣泄漏有毒性,對于燃料電池來說存在氨中毒的問題。另外一個理想的儲氫載體是甲醇,它的優勢在于常溫下穩定安全,是氫含量最高的液體燃料,被業內看好。
“要保障氫能的本質安全,材料是物質的基礎。”涂善東強調說,過去的研究表明,高強材料的輕質損傷是一個關鍵問題,所以迫切需要抗氫損傷的高強材料。其研究方向的第一個方法是用涂層覆蓋,第二個方法是阻止氫在材料內部的擴散,第三個方法是在微結構調控中引入抗氫的成本。此外,在本質安全設計方面,基于失效模式,還要考慮過量變形、斷裂失效和交互作用的破壞等問題。
涂善東強調,安全的科學技術是推動氫能安全應用的關鍵,其次才是法規體系的完善。他也在致力于倡導一種新的制造模式,打造以可靠性為中心的創新網絡,希望在氫能制造裝備中,通過一代材料、一代可靠性技術和一代先進裝備,為我國氫能產業做貢獻。
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張久俊:
電解水制氫是重大研究課題
目前,電解水制氫成為新的熱點。張久俊表示,太陽能、風能、水電能、生物能、地熱能等人類未來可持續能源的探索將是重要方向之一,而以氫氣、液氫為主要能源載體的氫能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電化學能源儲存和轉換技術在氫能的利用中也將發揮核心作用。
張久俊表示,電解水制氫的主要優勢表現在原料水及太陽能風能發電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利用用電低谷期剩余電力制氫,以便能源存儲;可得到高純度的產物氫(>99.999%);反應速度可以通過槽電壓進行控制。其主要挑戰表現為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低、能量效率低(<50%)、制氫成本高、對水的純度要求高、電能消耗高等。
張久俊指出,氫制備的總體發展戰略可以分為現在、中期、長期3個階段。現在主要是天然氣的裂解產生氫氣,中期可能有一些電解水、碳的氣化或者是天然氣電解水,長期是由太陽能和水來制氫。
“2017年全球氫氣生產量超過6000萬噸,大部分采用天然氣和煤。電解水制氫只占4%,成本比較高。”張久俊進一步指出,到2060年,中國的氫產量預計可達1億噸,其中電解水制氫達80%以上。
在張久俊看來,電解水制氫具有以水、太陽能、風電為原料,反應速率可以通過電壓來控制的優勢。同樣,電解水制氫也面臨著產生的氫氣成本高、需要高壓儲存、耗能高等挑戰。他指出,目前該制氫方法可能需要提高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這是降低電解水制氫電壓、提高效率的最重要途徑。
“未來發展電解水制氫最重要的方法是直接分解水產生氫氣,就是在一個溶液里加上催化劑,經太陽照射以后產生氫氣和氧氣。”張久俊說,這種方法是人類未來的追求,目前的效率只有10%左右,是一個重大的研發課題。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敬之
免責聲明:該文章系我網轉載,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多新聞資訊,如侵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