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国际足球反波胆

0

聯系方式

參展聯系:021-3114 8748
參觀聯系:138 1785 1721
媒體聯系:138 1785 1721
QQ:3326911596
郵箱:busexpo@sgexpo.cn

行業新聞

新舊能源轉型任重道遠 氫能萬億市場迎來機遇

發布時間:2022-04-25 08:35:21  
0

近期,在疫情反復、地緣政治等問題應接不暇的背景下,能源問題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

那么,在綠色低碳發展的大框架下,如何實現新舊能源的存續接替?

中國工程院院士、新能源電力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吉臻在亞洲博鰲論壇上表示,當今及接下來的一段時期內,能源發展的主要路徑是化石能源清潔化、清潔能源規模化、多種能源綜合化。所謂多種能源綜合化就是融合,也就是新舊能源一起此消彼漲,逐步使得這個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的主體地位,進而實現零碳的目標。

新舊能源轉型任重道遠 氫能萬億市場迎來機遇(圖1)

能源轉型之路仍然漫長

對于新舊能源如何此消彼漲,劉吉臻提出了三個路徑:多能互補、供需互動、多流融合。多能互補是指,發揮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各自的稟賦和優勢,使之融合成一個能夠支撐有序生活生產發展穩定的、可靠的、安全的能源系統。

劉吉臻以風電在電力的安全保供方面的短板舉例,說明了當下傳統能源需要適時對新能源進行補充的現狀。這意味著,在許多情況下,將是有新能源的時候用新能源,沒有新能源的時候仍需要傳統能源“頂上”。

事實上,我國煤電占比仍相對較高,達到了近三分之二(67%)的比重。在此背景下,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鄧建玲表示,實現能源的轉型發展,用清潔、綠色、低碳能源來代煤炭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在這個過程當中,高度重視保證能源供應的安全,而安全的基石就是我們國家煤電安全供應的發展。煤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作用更多是調峰、調頻、供熱保障等。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重視現有的煤炭資產更清潔化、更高效化、更儲能化、更可調節化,這樣才能保證能源的安全,使能源在綠色轉型過程當中,以存量煤電資產作為調整的基石,以此推動能源轉型的實現?!编嚱嵴f道。

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當下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新舊能源的存續接替。而在這個過程中,“先立后破”是關鍵所在。

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張雷認為,全球去碳的轉型是勢在必行,但在破它之前,還是要加大綠色能源的“立”,這個“立”是關鍵,以“立”為先。因為“破”是必然的,只是后“破”而已,只有立得快、立得高效、立得高質量、立得很充分和很完善,這個“破”才能相應有效的推行。

萬億級的氫能大市場

綠色能源究竟應該如何先“立”起來?

在張雷看來,氫能作為“新石油”的角色已經登場。張雷以近期FMG公司和德國簽署了上百萬噸的氫能協議為例,進一步闡述了在氫能在減輕德國對于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依賴時發揮的作用。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對記者表示,目前一些綠色低碳科技需要解決的不是技術瓶頸問題,而是經濟性不足的問題,包括現在我們講的最多的CCUS,也面臨成本太高的困境,未來需要把成本再降幾倍甚至幾十倍。

對于綠色氫能目前成本相對較高的問題,張雷表示,在相同能源當量的情況下,氫能對比高漲的天然氣來講已經具備了成本的優越性。

“氫能的成本80%是電動的成本,也就是電解水制氫過程當中的電力成本,另外20%是電解氫的裝備折舊的費用。大家看到,如果把風電的成本跟5年前相比,那時候可能是4毛錢/度電,現在可以做到離網直接生產是1.5毛/度電,這80%多的電力成本在急劇下降?!睆埨字赋?,目前已實現的綠氫成本為10多元人民幣/公斤,而未來成本只會走得更低。這已經顯示出了,中國的成本競爭力。

“氫能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并且隨著技術的進步,氫能被市場接受的同時,其具有交易、使用更邊界的優勢?!编嚱岜磉_了對氫能發展前景的樂觀態度。

根據國際氫能源委員會預測,在實現凈零排放的情景下,2050年氫能在全球能源消費結構當中所占的比重將要達到22%。累計可以實現碳排放量80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到全球實現巴黎協定1.5攝氏度減排情景所需要4200億噸減排量的11%。由此不難看出,氫能源的重要重要性。

“我覺得未來這個市場非常大,一定成為萬億級的大市場。”在北京綠色交易所董事長王乃祥看來,想要實現凈零排放目標,氫能全產業鏈到2030年需要的直接投資或達7000億美元,包括制氫3千億美元、運輸分配2千億,氫能末端利用2千億美元。

“我們覺得綠氫產業非常有前景,將給我們未來經濟轉型和發展帶來巨大的商業機會。在中國可能有約3萬億的產值等待挖掘和開拓。”鄧建玲指出,綠氫產業的發展從便捷生產、運輸儲存、商業開發利用到今后的液氫產品,都會為發展零碳、低碳能源帶來巨大的機會。在構建以綠色低碳高效能源系統上,氫能具有特殊作用。電和氫的能源屬性互補,電非常難儲存,而氫能在儲存運輸過程中有獨到的優勢。

滬公網安備 31011302006542號